《完善阿尔茨海默病防控体系的政策建议》在沪发布

详情

10月23日,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的指导下,在国家发改委和卫健委等多单位支持下,上海医学创新发展基金会重磅发布了《完善阿尔茨海默病防控体系的政策建议》,旨在针对未来5-10年我国建立和完善老龄化应对体系的“窗口期”,形成阿尔茨海默病的国家疾病战略,并首次提出包括制定应对阿尔茨海默病国家战略和行动计划、推动精准诊疗、加速针对明确病理机制的药物研发和上市等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5366d0160924ab18aa90e32d2c9db4c47a890b91.jpg


积极应对老龄化,首要实现双80


“十四五”时期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战略窗口期。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占总人口比重超过20%,还将迎来第二次老年人口强劲增长高峰,平均增长率4.48%。伴随老龄化不断深化,我国已成为全球阿尔茨海默病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现有患者近1000万人,预计到2030年将达3000万。


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毛群安司长表示:“《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明确提出65岁及以上人群老年痴呆患病率增速下降的目标。国家卫健委印发的《探索老年痴呆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强调,我国公众对老年痴呆防治知识知晓率要达到80%,社区(村)老年人认知功能筛查率达到80%。此次《政策建议》对实现‘双80’和‘降低老年痴呆患病率增速’有巨大且实际的指导意义。”


中国阿尔茨海默病防控面临五大挑战


该政策建议对疾病现状和数据做出全面梳理,总结了目前阿尔茨海默病防控面临的挑战:


第一,发病率持续增高。近年的研究显示,中国痴呆患病率每5年增加1倍。作为痴呆症最常见的病因,阿尔茨海默病导致的疾病负担和社会问题日渐突出。


第二,社会与家庭负担日渐增大。资料显示,长期照护费用大多由家庭独自承担;照护者平均每周需要放弃47小时的工作时间;中国特有的421家庭结构让家庭成员压力越来越大。


第三,诊断及时性不足,易错过黄金窗口期。我国轻度痴呆患者和重度痴呆患者的就诊率分别仅为14%和34%。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教授强调:“诊断标准、治疗方式缺乏统一的精准性和规范性是造成大多数人就医意愿低的主要原因。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从轻度到重度进展平均需要8-10年,而从轻度认知障碍发展为轻度痴呆,平均只要2-6年的时间。把握这一治疗的黄金窗口期,及时诊断干预,可极大延缓疾病进展。”


第四,疾病治疗存在巨大未满足需求。目前,我国仅有五种药物获批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且这些药物只能短期控制症状,并不能延缓疾病进程。针对明确病理机制的药物的长期缺乏,导致疾病难以得到有效的治疗和控制。


第五,社会保障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除了部分试点城市以外,无论是患者用药还是日常照护所产生的费用,都缺少相关的制度支持。社会组织存在专业能力有限、覆盖范围不广、养老服务照料体系发展不均衡等问题。


五大政策建议助力完善阿尔茨海默病防控体系


第一,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应对阿尔茨海默病国家战略和行动计划。鉴于阿尔茨海默病带给健康老龄化的挑战,应动员全员充分认识到“把完善阿尔茨海默病防控体列为积极应对老龄化”的重要国家战略行动,明确阿尔茨海默病防控的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及任务。


第二,推动疾病的早筛早诊,把握黄金窗口期。强化全人群健康教育,加强疾病预防、早期筛查和诊断。在社区,可考虑将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筛查纳入55岁以上人口每年定期开展的体检当中;在工作场所,可考虑对40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体检时增设阿尔茨海默病筛查。


第三,明确疾病诊疗标准,提升医疗水平。推动生物标记物技术和产品的开发和广泛应用,将客观的生物标记物检测作为阿尔茨海默病筛查和诊断的标准。制订明确的诊疗规范,在相关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中进行广泛教育,推动精准诊疗的快速普及。建立阿尔茨海默病的精准诊疗一体化中心,提升医疗水平,造福病人。


第四,推动针对明确病理机制的药物研发和上市。鼓励创新药物,特别是具有明确作用机制、可真正延缓疾病进展的阿尔茨海默病靶向药物的研发和引入。


第五,构建完善相关社会保障生态体系。尽快构建起针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长期保障体系,包括日常照护模式以及费用分担机制,缓解患者和家庭的生活压力。


来源:中国日报网